今天是我槟城游的重头戏 - 浮罗山背. 说起为什么我那么想去浮罗山背皆因星洲曾刊登过的浮罗山背手绘游览图. 想拿着报纸, 一条条街道的走, 一间间店铺慢慢看, 然后再拜访古添发老师 - 一位以幼儿教育为主业; 以油画为副业的素人画家.
从乔治市往浮罗山背很方便, 巴士有 502号和401号. 401号巴士会往南走经过飞机场再往浮罗山背, 所以比较久; 502号巴士往中部走, 经过升旗山, 极乐寺, 再继续往浮罗山背, 全程越一小时.
浮罗山背的巴士总站非常的干净舒服,新巴刹就在巴士总站隔壁, 方便的很. 一下了巴士, 扑鼻而来的榴櫣香是这个小镇的味道, 而我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新巴刹喝闻名的豆蔻汁. 店铺33号的新鲜豆蔻汁真的名不虚传,又纯又浓,真的好好喝. 新巴刹因背山, 阴凉又干净, 能呆坐在这儿也很不错.
歇了一回儿, 便依图往天主教堂走去. 这里的每一个小角落都很清幽, 连马来学校的中厅也布置得很简洁清雅. 天主教堂再往前走就到林家果园和香料园了, 因为我只有一个人, 林太太很和蔼地让我自由发挥, 自己到处逛, 有问题再问她好了. 我顺着步行道往山丘上走, 先经过喧闹的鸡寮, 然后就是孔雀, 火鸡,兔子等小动物的养殖场; 接着是满园高挂的榴櫣, 豆蔻, 扬桃, 波罗密, 山竹, 红毛丹等等的各类热带水果了; 而山上就是香料园. 炎热的下午, 我坐在半山的榴櫣树荫下, 看着劳动着的林家大大小小,谈天说地的鸡鸭群, 觉得很淳朴, 很乡间. 步下山丘往林家主屋回去, 告诉林太太我想吃一下榴櫣, 她就选了一棵小粒的D14让我吃, 然后再加上四五粒的山竹和自家炖煮的豆蔻水, 好满足哦! 问了一下林太太关于古老师民宿画廊的位置, 她很开心地说就在巴士总站对面的吾乡 Kampung Ku.
离开林家果园往回走向浮罗山背中心, 相对的两排店屋新旧交替, 理所当然也在100号老屋前逗留一下, 再往对面的列源金铺走去. 列源金铺邝老先生的银饰是硕果仅存的纯手工艺术. 打银多年的邝老先生以其70高龄, 仍很执着的以手工, 一点一划地切割着银饰. 因为年事已高, 很多复杂的得意作品他也再无法制做了. 他的得奖作品,小巧的蒸煮炉灶和热水瓶真的很可爱. 我在列源金铺呆了整个小时, 听邝老先生娓娓细述前尘往事,从战前到现在他与家人一路走来的辛酸路程. 这条崎岖古道很灰暗, 布满了生锈的足迹.老先生没有传承的期盼, 没有生活的要求,只希望在他有生之年更多人看到他真挚的手艺. 老人家虽然孤独一人, 可是气魄很高傲, 尤其谈论着让他引以为荣的传统手艺. 感觉总会让我失控, 斑玻的岁月痕迹让我又花费了两百元, 没法子, 艺术无价. 邝老先生又好客地开了两粒榴櫣,一直叫我吃. 这样吃榴櫣法, 我会生病吧!
离开列源金铺,邝老先生还一直吩咐我先电连古老师, 他就会来接我的. 呃...可是我比较想自己先逛逛再联络老师, 所以就继续瞎逛看马来老屋去. 炎炎酷日, 我的手绢也不晓得湿了多少回, 望着遥遥无尽的道路, 想想还是打回头鼓先吃午餐去. 来到浮罗山背一定要吃此地著名的Laksa, 依地图所言应该在旧巴刹一侧. 左看右看, 档口好像没营业. 对面街老餐室倒有档口买Laksa的, 就打算尝一尝. 送到桌面上的Laksa其貌不扬, 可是送进口你才发觉它的魅力. 鱼肉很香很好吃, 汤汁浓稠, 黄瓜,洋葱,黄梨,姜花和薄荷叶配搭上刚刚好的虾膏, 实在美味, 我吃到滴水不留. 无意中听到邻桌的人问起老板娘才知道这就是浮罗山背著名的Laksa档,我误打误撞也找到好康, 这一碗香浓可口的Laksa只需要三元马币.
是时候打电话给古老师了, 想想不如先看看我找不找到老师的民宿画廊. 在Kampung Ku新区兜了一下, 想想古老师网页上的照片不像此地, 也就算了, 到凉快的新巴刹坐下打电话给老师好了. 电话通了, 可是老师刚好去了市中心, 要我稍等一小时, 他就回来. 新巴刹只在早上营业, 现在是下午三点多, 档口店铺全都关了. 这里真的是风凉水冷, 我乐得在此消磨炎日.
见到了古老师, 老师就以他的登山车载我到处看我喜欢的马来老屋. 老师载我游览了留连居和浮罗勿洞渔村. 老师的渔人画室原来在浮罗勿洞, 不在浮罗山背中心,在Kampung Ku的是他们将要营业的民宿画室. 过后老师就带我回他家拜访古太太和他们的孩子们, 并一起吃个家庭晚餐. 忘了提, 晚餐前, 我们又吃了榴櫣, 老师特别强调是'红虾', 要我尝一尝. 我这个榴櫣日实在太丰盛了.
心里早已在盘算明年榴櫣季节再带家人来这榴櫣天堂住宿留连居. 很喜欢这个有着果园,稻田,渔村和艺术的小镇. 浮罗山背, 晚安.
PS:很惊讶我居然没有发热气, 我想是因为山竹和豆蔻汁的功劳吧!我一直都在喝豆蔻水 :)